近年来,泊头市委针对农村生产经营分散化、组织形式多样化、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现状,因村制宜,分类指导全市农村党支部探索出壮大集体经济型、扶持民营经济型、兴建专业市场型、培育种养基地型、创办服务协会型等五种社会化服务模式,提升了服务水平,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。
一、社会化服务“五种模式”的内涵。壮大集体经济型,对集体经济有一定基础的村,党支部利用招商引资、有偿服务等途径,形成“支部带农户”的服务特色;扶持民营经济型,对民营经济有较好发展势头的村,村支部在政策、资金、场地等方面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,形成“支部+企业”的服务特色;兴建专业市场型,对于公路沿线的村或城郊村,党支部充分发挥地理位置好、交通便利等优势,形成“支部+市场”的服务特色;培育种养基地,对有一定规模、市场需求大、发展前景好的产业和产品的村,村党支部培育不同类型的种养基地,形成“支部+基地”的服务特色;创办服务协会型,按照“入会自愿、退会自由、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”的原则,村党支部引导组建不同行业、不同专业的服务协会,以有偿或无偿的方式为农民生产和生活服务,形成“支部+协会”的服务特色。
二、基本做法:一是政策环境“引”,为村党支部开展社会化服务创造良好氛围。泊头市委下发了《关于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意见》,要求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出一系列“惠农政策”,协助农村党支部提高社会化服务的能力。全市组建协会、合作经济等各类组织78个,举办种、养、加培训班4000多次,使5万多名党员和农民直接受益。二是分类指导“推”,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。照资源、产业和区位等不同特点,把全市657个村划分成农业村、专业村、企业村和城郊村。对于工副业基础相对薄弱、没有种植、养殖特色的农业村,指导村党支部组织劳务输出,或者加快推进土地流转,发展规模种植、养殖。对于种养、果木等产业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村或企业村,指导村党支部建立协会组织,为农民提供产前、产中、产后的一条龙服务,对于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好的专业村或企业村,指导村党支部扶持与优势产业密切相联的集体或民营企业,成为能够辐射、带动一方经济的龙头企业。指导城郊村党支部发挥区位优势,发展沿路、沿街经济,兴建专业市场,引导农民经商。三是强化帮扶“促”,构建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 。市委组织涉农部门深入农村搞技术培训指导,先后为农村培养了567名党员“土科技专家”,扶持了341个党员示范户,协助组建了9个经济实体。协调发放信贷资金400余万元,公安、交通、农机监理等部门对农产品、农用物资等运输车辆提供“绿色通道”。同时,选派市、乡两级1064名党员干部组成党政、科技、经贸、政法“四支队伍”工作队120个,深入到农村第一线开展工作,每名领导干部和每名专业技术人员确定1—2个联系点,抓示范、出亮点、带全面。四是培树典型“带”,促进社会化服务不断向纵深发展。全市选定24个村作为社会化服务试点村,市委将注重加强对试点村的工作指导,及时总结推广经验,发挥典型村的导向、示范和辐射作用。全市已有499个农村党支部创建和完善了适于本村特点的社会化服务模式,占全市总数的76%。
三、初步成效:一是提升了农村党支部的执政能力。全市先后把208名党员干部推向市场、公司、基地、协会等服务组织中的关键岗位。在社会化服务中培养锻炼了人才,在协会中发展党员27名,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31人。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“能办事、会办事”的能力,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。二是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,增强了“有钱办事”的能力。全市年集体经济收入达15万元以上的村增加了11个。三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,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。以创建“五种模式”为载体,全市累计为农民群众协调资金640万元,发展优质粮食、高效经济作物20万亩,发展养殖专业村80个,养殖专业户5600家,优质畜禽存栏达到3.8万头(只)。四是带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,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。截止目前,全市各村成立计划生育、治安调解、红白理事会、禁赌小组等各种组织1145个,成立各种科技协会、研究会160多个,吸纳农民会员5.5万人。各村党支部通过这种形式,为农民群众办实事、解难题、做好事,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热点问题,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。